如果本土企业不能快速提升在关键应用领域高端应用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将继续加大与国外品牌的差距,难以实现IT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当前我国IT产业已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期,经过持续快速增长之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不断缩小,拓展资金日益紧张,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企业技术研发受到制约,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作用。如何实现产业技术整体突破、竞争力增强和经济效益提升,不断升级在全球信息产业链的重要位置,成为中国IT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在目前乃至未来影响中国IT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高端应用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高端应用技术是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高技术,也是拉动IT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并对中低端市场具有强烈的产业链拉动作用。如果本土企业不能快速提升在关键应用领域高端应用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将继续加大与国外品牌的差距,难以实现IT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制约我国IT企业高端应用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障碍,关键是“投入”,核心在“人才”,出路在“市场”。
发展面临内外困扰 中国IT企业发展走的是消化、吸收、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从起步开始就直面国外公司,进入完全市场化的竞争,进入产业之初在技术、市场上就处于劣势。这导致长期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IT市场占有很大的软、硬件市场份额,特别在高端应用产品市场,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在多数发达国家,政府采购优先国内品牌,并重点向高科技产品倾斜。但目前,我国的IT市场采购还没有充分体现出对国内品牌的倾斜,在PC服务器市场,政府、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采购中,国外品牌占据近一半的份额;在国家控股的重点行业,如金融、电信企业的信息化工程采购中,国外品牌的市场份额更大。尽管国产高端服务器在性能上可以替代、在价格上低于国外品牌RISC服务器,但是高端服务器市场仍然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同时计算机类产品、软件的行业利润率已经不足10%。客观现状造成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不足,使多数IT企业只能以支撑当前的生产经营为主要目标,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部分开发活动,没有能力完全涉足战略性的超前研究开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大规模的系统性技术集成等技术创新的高端。 我国的人事制度、高等教育等问题,造成科技人才力量集中在国家的大院大所、高等院校。近些年本土的人才国际竞争又成为新的问题,致使国内企业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匮乏,创新团队力量薄弱。
持续创新是出路 在内外环境存在不足的情况下,部分IT骨干企业把持续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战略,关注高端应用市场需求,追随国际技术发展趋势,集中自身可优化的资源,在国家的支持下,进行自主创新。在市场竞争激励因素和国家资源支持的共同作用下,取得了诸如程控交换机、高端服务器、TD-CDMA等关键应用技术、标准的重大突破,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形成产业化的核心技术。基于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十五”期间自主创新的实践成果,建议在构建创新型国家,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开发主体,提升高端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改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结构,重点支持高新技术自主创新 据统计分析,“十五”期间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在不断递增,大中型企业获得政府科技经费由2000年的37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62.6亿元,但科技经费投入的结构,还没有充分体现出对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重点支持。近些年,与企业研究开发投入总量相比,企业获得政府支持的研究开发经费比重在下降,占我国每年财政科技投入总量的比例也很小,财政资金主要还是投向事业性科研单位。我国IT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总体上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比,在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都需要政府资源的大力支持。 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中,将由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以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国家自主创新体系,转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与之相适应,需要逐渐改善国家科技经费的投入结构,加大对企业的投入比重,引导、支持企业将技术创新活动向中高端扩展,要重点支持已经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本土品牌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支持国家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同时,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对企业科技投入使用的引导,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高端应用技术创新活动的经费投入,推进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政策,政府采购要向高技术产品倾斜 根据WTO的有关规定,我国在加入WTO有关政府采购协定之前,政府采购将是WTO所能够接受的合法壁垒,也就是说,国家可以不受限制地在政府采购这个领域里设立非关税贸易壁垒,限制进口商品,保护国内商品。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政府采购,最大限度地为国有企业争取尽可能大的市场竞争缓冲区。为了促进本土企业的发展,国家制定了《政府采购法》,确定了原则上购买本国货物的规定。实际上,我国政府采购的中国品牌产品占了绝大多数,但从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数量的统计数据分析,目前政府采购的“本国”或“国产”商品,多限于较为低端的日常用品,没有充分体现出对高技术产业的倾斜。 利用政府采购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维护国家信息安全,这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政府要在采购中把本国企业的同类产品放在首位,政府采购要不以单纯节约资金为目的,要着重体现促进自主创新,推进结构调整,维护国家信息安全。 要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法》、《预算法》及其配套法规文件。建立财政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形成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认定标准、评价体系等,保证政府采购向高技术产品倾斜。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及其他财政性资金做出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规定。通过制定有关信息安全政府采购办法,支持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 支持企业头脑型人才团队培育,提升企业研究发机构的能力 头脑型创新人才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技术创新以及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除了在政策方面支持创新型人才向企业流动外,要重点支持企业高水平人才和创新人才团队的培育,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中,要进一步细化“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有关规定,明晰在重大科技计划、重点工程实施中企业创新人才参与实施的具体办法,同时通过具体的措施支持企业人才主导承担面向高端应用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重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和发展。要通过实施期权等激励措施使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与企业形成长期的利益共同体。国家在2003年曾经出台了《关于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操作办法,期权激励机制仍然没有建立。在《规划纲要》配套政策中再次提及有关政策,希望能够尽快出台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的细则,促进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国家在认定国家级企业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的同时,要着眼于培育重点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的创新链、创新场的形成,以系统配套的项目支持,从支持高端应用基础项目开始,到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培育其应用基础、产品化、产业化的全程的技术创新能力。 建立创新型国家,本质上要建立创新型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首要因素是企业内在的动力,同时也需要加强国家资源的引导,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
孙丕恕履历 孙丕恕在浪潮工作了20余年,是中国最早进行个人计算机研发的技术人员之一,是中国第一台服务器的开发者。从1993年开始,孙领导浪潮在中国第一个进行服务器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并创造性地将PC服务器独立于普通PC,单独形成服务器产业。在孙的带领下,浪潮打破了美国服务器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垄断,中国各大IT企业纷纷涉足服务器领域。 孙丕恕于1997年出任浪潮集团常任副总裁。2001年,在孙的大力推动下,浪潮改制为浪潮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完善了现代企业制度。他为浪潮的战略发展定下四个原则:专注化、一体化、国际化和构建利益共同体。浪潮专注于计算机、软件和智能终端三大产业发展方向。2005年,浪潮集团的销售收入达到125.8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