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把握广告客户的目标消费者的心理,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广告宣传,是DM 广告生存的根本。目前的受众早已不是20世纪20年代的“子弹论”中的“靶子”,而是具有主动性的社会主体,经过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历练之后,受众会依据自己形成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体系选择性解读所接收的信息。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提出了著名的受众读解模式:主导—霸权(dominant-hegmonic)读解或偏好(preferred)读解、协商(negotiated)读解、对抗(oppositional)读解。这一理论是在研究英国电视观众的读解基础上分析得出的,霍尔认为大多数观众读解电视时会产生“协商式读解”,这时,解码者和编码信息间的界面会发生轻微的意义争斗。观众赞同编码者对各种事件的主导界定,同时对信息持有矛盾心理,并同时将主导界定同当地的情形协调起来。霍尔认为这种协商式读解充满矛盾。 ⑤编码者得充分预计解码者意义读解偏差,得进行换位思考。从解码者能理解的角度来编码;或者运用其他方式,温和的传达欲表达的意思。
这是一条通用的受众读解原则,在DM 广告中更显得重要,这和DM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有关。它必须最大限度地的和它的受众即潜在消费者取得读解上的一致,才能将其推广的产品或理念深入人心,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消费冲动。然而,正如霍尔所言,单纯对电视节目中的内容的读解都很容易产生矛盾和偏差,更何况是目的性极其明确的DM广告,如果过分表露推销的目的,反而令读者反感,产生“对抗读解”,适得其反。
|